开栏语免费配资炒股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为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开设“学习与问答”栏目,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作出解读,助力广大读者学深悟透、学以致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这为强化制度保障、持续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作出科学指引。
本期嘉宾:
任荣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为什么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任荣伟: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变迁史。二百多年前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动力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和冶金工业的变革为标志的创新,使得这一时期的英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中心,诞生了纺织业、矿业和铁路建设等重要的新兴工业。这些新产业不仅推动了英国经济的繁荣,也形成了庞大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和新兴消费市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才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产业,并催生出现代基础上的产业形态。这种形态是伴随着科技的重大创新和新产业的崛起而产生的。
当前,以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有望通过创新扩散,发展成为未来的新兴产业乃至支柱产业。过去近三百年的工业革命史启示我们,哪一个国家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方向,建立起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超前布局了未来产业,哪一个国家就会战略性地占得先机,取得世界科技竞争的主动权,进而带动本国传统产业不断实现升级改造,全面地提升国家竞争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侧重点有哪些?
任荣伟: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未来产业,关键在于各类资源的协同投入,除了要有诸如土地、资金、设施等物质资源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围绕科技创新,不断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实现世界级技术流的战略协同整合以及无形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增长。当然,科技的背后是高水平的人才,必须面向未来,通过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对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进行持续的投入,战略性地储备一批国家级未来产业人才。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行动上特别要注意三点:
一是注重与未来产业紧密相关的基础学科的投入,重点打造一批战略性的先导示范基础科学基地;二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教融合以及学科交叉,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点培养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高质量科技领军人才;三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形成具有世界级规模水平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创新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健全制度,如何让“两只手”各展其长?
任荣伟: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立法要先行。最著名的是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这个曾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价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曾开创了美国未来科技与风险基金产业战略性合作的新境界。再以美国的未来产业为例,自1993年启动以“数字美国”为特征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经过30多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动“拇指”就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已经高达5600万人,ChatGPT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已成就了当今最热门的新业态。2022年,看到了数字产业未来的日本政府推出《数字日本2023》白皮书,旨在通过拥抱数字革命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全面覆盖,加速完成新产业和新就业形态的转变。
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布局。就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而言,必须做到政府与市场“两手都要硬”。首先,针对未来产业,要出台一批力度更大的“国家产学研转化法案”,确保相关政策的及时到位。例如,要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大科学装置,推动重大基础学科建设。其次,面向未来市场,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国际级大型未来产业基金,支持一批优秀的“未来产业创新链主”诞生。围绕这一目标,政府要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上发力。再次,要通过制度创新免费配资炒股,建立“未来产业——科研创新-未来人才——市场转化”的新体系。高校要围绕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塑造一批前沿成果双创转化学院,培育新时代的新型“未来企业家文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赋予新产业以良性健康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