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汽车(000980.SZ)将应收财政补贴款进行高额计提,曾经的主要利润来源,忽然变成最大“业绩拖油瓶”。
5月20日晚间众泰汽车回复深交所2023年报问询函时表示,以“补贴款组合”形式进行计提的8.3亿元新能源汽车销售财政补贴款,公司共计提了7.98亿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高达96.09%。
如此大比例计提,无疑影响了公司业绩,要知道众泰汽车2023年营收也仅为7.34亿元。
虽然众泰汽车表示上述补贴“回收风险较低”,但账期过长,叠加经销商此前曾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还是给公司能否顺利回收上述款项蒙上了一层阴影。
“新能源补贴”计提比例高达96.09%
众泰汽车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明显高于同行,公司计提比例高达47.67%,显著高于行业18.25%的平均值。
这引起了深交所关注。后者在5月7日下发问询函,要求众泰汽车说明其中缘由。
众泰汽车回复内容显示,如此高的计提比例,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款”长期无法回收。
根据财报,众泰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分为两种,即“单项计提”和“补贴款组合”形式计提。
众泰汽车表示,以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新能源电车销售补贴款已经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审核通过,可以全额收回,不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记者发现,对于该类补贴款,众泰汽车未计提减值准备。
而以“补贴款组合”计提的新能源电车销售补贴款属于尚未申报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部分,根据新能源销售补贴最新政策文件,此类应收账款仍满足申报条件,“无法收回的风险较低”。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按“补贴款组合”进行计提的“应收新能源汽车销售财政补贴款”高达8.3亿元,占截至2023年末总应收账款比例的30.46%,计提比例高达96.09%。
为何对上述“回收风险较低”的财政补贴款如此大比例计提,一名券商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如此表述是“基于两个口径”考虑。一方面,财务制度对于账龄和计提比例有着明确要求,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账龄越长、计提的比例就越高;另一方面,基于商业逻辑和交易对手考量,公司可能觉得“拿回来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财经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众泰汽车询问上述问题时,公司董秘表示上述计提是“会计师在审计时做的”。
在2023年报中众泰汽车也表示“政府部门整体信用风险较低”,公司根据账龄计提坏账准备。
即时间越长、针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财政补贴款”计提比例就越高。
这种说法在公司2020年财报中得到印证。截至当年末,公司补贴款组合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2.07亿元,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3.7亿元,坏账计提比例为30.66%;2-3年、3-4年、4-5年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2.93亿元、4.25亿元、4.27亿元,计提的坏账比例分别为10%、30%、50%,计提比例明显低于2023年。
众泰汽车在2020年报中表示“一直积极跟踪该补贴所涉及的新能源汽车在终端的使用情况,一旦达到可以享受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条件,公司将及时向国家平台进行补贴申报,争取早日确认并享受补贴”。
但三年过去,补贴款组合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仅仅下降了3.77亿元。且因为账龄拉长、计提幅度更大,从而严重拉低了公司业绩。
新能源补贴款大比例计提背后的秘密
当下已成为“业绩拖油瓶”的新能源补贴,曾一度是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根据众泰汽车2016年借壳上市前会计公告,众泰汽车在2014年-2016年收到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分别为4.43亿元、11.41亿元和15.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9%、8.30%和6.89%。
同期,众泰汽车分别实现净利润4196.86万元、6032.94万元和8678.44万元,远低于当年所获得的新能源补贴,这就意味着,没有国家补贴,众泰上述三年亏损将达数十亿元。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2019年至今,众泰汽车也的确陷入亏损泥潭。
有上市车企曾披露,2023年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对车企成本带来很大压力。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插电混合动力车型补贴为4800元,续航里程超400公里的给予1.26万元补贴,但该政策已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这将进一步压缩车企的利润空间。
不仅新补贴难获取,对于众泰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销售财政补贴”多发生在2016-2018年,尽管公司号称“回收风险不大”,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补贴款能否及时收回依旧存疑。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包括长城汽车(601633.SH)、海马汽车(000572.SZ)、江铃汽车(000550.SZ)等车企虽坦承新能源补贴退坡会对公司业绩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和众泰汽车类似,对以往的财政补贴款进行如此大比例计提。
“很奇怪,按理说2016至2019年期间的新能源补贴款应该比较容易下款。”一位券商分析师发出疑问。
经销商此前多次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也让投资者对众泰汽车新能源补贴的回收情况更加担忧。
2016年,一篇名为《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公然骗取国家补贴》文章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据文章称,江苏宿迁众泰经销商举报众泰汽车为了拿到新能源补贴,在国家大力查处骗补之时,大量生产众泰新能源云100“早产车”。由于生产日期与全身玻璃相差3-5个月,车管所拒绝过户导致大量车主无法上牌。
一位业内人士解释称,汽车厂家往往把没有卖出去的车先上了牌套取国家补贴,再把上过牌的车摊派给经销商销售并承诺免费过户,但是最后这些车没办法过户到车主名下,于是东窗事发。
对此,众泰汽车在随后的声明中表示,公司质量部已与车辆玻璃供应商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赶赴江苏宿迁对问题车辆实车进行核实鉴定,鉴定结果为:车管所反馈车辆确定为公司2014年生产车辆,除车辆玻璃外,车辆其他所有零配件生产日期均符合整车生产日期,之所以出现车辆玻璃实际生产日期早于标注日期,是汽车玻璃供应商操作失误,导致生产日期标志出现混乱,众泰汽车并不存在所谓“早产车”。
不过,众泰汽车上述解释并未化解市场质疑。此后仍有经销商向工信部信访举报众泰汽车存在套取资金、欺诈经销商的问题。
众泰汽车是否“骗补”、为何针对新能源汽车销售财政补贴款大比例计提,或还需监管部门进一步核查。第一财经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联系众泰汽车、询问上述问题后,众泰汽车方面表示“公司不存在‘骗补’行为”。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推广过程中暴露过一系列问题。据国家审计署此前公布的相关材料股票配资杠杆平台,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审计署对2015年和2016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节能环保重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审计抽查13家汽车生产企业6801辆享受财政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后发现,有3511辆电动客车的补贴额超过单车售价的70%,补贴标准偏高;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瞄准补贴政策设计生产车辆,有些企业甚至通过关联交易或弄虚作假方式获取补贴16.72亿元。